当前位置:>>首页  中心动态  新闻动态

根植“针织”曼妙,谱写教改新篇章 ——我院教师李欣欣《针织学》课程团队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

发布时间:2023-11-20


近日,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落下帷幕,我院青年教师李欣欣代表《针织学》课程团队从全国415所高校1123个复赛项目中脱颖而出,以优异的表现荣获一等奖,为上海高校仅有的三个获得一等奖课程团队之一。这是我校参赛教师团队的历届最好成绩,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能力和教学风采。

据悉,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自2019年创办,目前已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《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》和《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》数据统计源,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。


(一等奖颁奖现场,右四为李欣欣)

提到《针织学》,它是纺织学子们每每“头痛”的一门课。课程分纬编和经编两个篇章,根据成圈的结构,织物又有数十种变换,其背后对应着不同的设备和复杂线圈串套,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要求很高,且微观结构难以直接观察,历年来纺织学子们对其叫苦不迭。

从江南大学毕业到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任教期间,李欣欣承担本科生《针织学》课程教学任务,深耕针织领域。她所在的《针织学》教学团队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,利用学习通、智慧课堂等在线教学资源和学习管理平台,开设线上学习和线下授课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,开辟了教学新路径,使得《针织学》不再神秘和深奥。




1

学生兴趣为先——教学改革的排头兵

在信息化时代,随着现代技术的日新月异,大家能够更快速地获取浩繁的知识,因此现在的教育手段不能再像以往一样,仅仅采用板书、教材和放映PPT的形式。“我上针织学这门课程的第一节课,都会问问同学们对针织的初印象是什么?”李欣欣娓娓道来,“得到的答案往往都是毛衣、袜子、围巾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,同学们对这些更熟悉。我给同学们的回答是,针织在新能源、航空航天、医疗卫生、环境保护等国计民生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,纺织学院针织学教学团队活跃在卫星折叠天线、冬奥会比赛服、人工血管等研究领域,这些都是用针织的结构来完成编织的。通过这些打破传统印象的传授,来引领学生打开眼界,增强兴趣,加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。”


(李欣欣在《针织学》课堂上)



2

三维模拟创新——推动教育现代化

“由于针织是由线圈串套组成的织物,尤其是在提到线圈的成圈过程时,如双层间隔结构,课堂上讲到前针床、后针床、中间连接纱时,因为学生没有见过设备,他们很难想象得出来。”基于这个教学痛点,《针织学》课程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,引入了大量成圈过程动画,学生们可以通过动画,直观感受编织过程究竟是什么样,让难点变得不再抽象。针织布的织物组织结构发生变形之后,纱线会相互纠缠在一起,很难靠肉眼观察分析。《针织学》团队教师把三维模拟动画在课堂屏幕上放映,上课的时候带着同学们一起分析织物的组织结构。相比实物而言,三维建模的每一根纱线的纹路走向非常清晰,同学们看的非常清楚,抽象的问题变得通俗易懂,大家的学习热情就上来了。利用三维模拟动画以及网络平台的资源分享,有效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成效。



3

纸上得来终觉浅——探索实践之路

为了增加同学们实际动手分析面料的机会,李欣欣专门花经费去企业打样,针对每种组织结构特地将其中的一根经纱替换成醒目的色纱,帮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经纱成圈走向。她把“量身定制”的小样面料发给学生们,让学生可以一眼看出不同面料的组织结构,同学们对这种教学方式纷纷点赞。另一方面,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针织组织结构在前沿科技中的应用,她搜集了许多不同领域的针织样品供学生们观摩分析,让大家进一步建立针织课程的自信心。





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
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楼3047室
邮编:201620 电话:021-6779226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