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走近“上海市青年文明号”:“教好书、育好人、做好研究、服务好行业”——东华大学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 发布时间:2023-09-25 近日,共青团上海市委员会发布《关于命名第25届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及认定一星级上海市青年文明号的通知》。我院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获批“上海市青年文明号”。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面向国家和产业亟需,培养输送行业人才,攻关非织造成型技术,形成了集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和科普服务“三位一体”的青年团队特色。团队秉承“教好书、育好人、做好研究、服务好行业”的初心,深耕讲台主阵地和科研第一线,高质量做好医疗卫生、过滤防护等非织造重点领域的研教工作。同时,团队积极投身社会服务,得到上海市经信委、中国产业用纺织品协会肯定,获全国纺织行业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等荣誉。 良师益友,一脉相承 这支学科背景交叉、集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为一体的创新团队,依托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,因材施教,倾心培养,关爱学生,激发学生对学术研究的兴趣。从靳向煜教授那一辈起就一直保持着用“爱”教育,春风化雨的风格。与学生的相处就像朋友一样,互相关心,互相帮助,朝着一个目标共同努力,相依而行。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,深深感染着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里的每一位教师后辈。曾是系里最年轻的“青椒”,如今已担任系党支部书记的黄晨教授深受团队风格的熏陶,“我读书时候,老师就是这样倾心培养关爱学生的,现在自己当老师了,当然要继承好这一优良传统,上好自己的课,做好自己的科研,和学生共同成长。” 踔厉奋发,青春建功 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系是一个非常年轻化的团队,青年职工比例超过60%,每个人都时刻铭记教师的初心和纺织人的使命。秉持着“胸怀祖国、敢为人先的科研精神”,团队成员扎根本职工作,持续精进业务能力。十位老师中有四位是国家级人才,包括青年长江学者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、国家青年拔尖人才等。团队成员长期坚持在教学和科研工作岗位上忘我奋斗,在学科最前沿探索新知。在这样氛围的影响下,学生对学术研究也产生了的强烈兴趣。不仅如此,老师们也细心关照学生们的就业问题,指引学生打开视野和格局,“革命只有分工不同,没有高低贵贱”。团队老师们也给出了作为过来人的告诫——“各行各业都有它们辛苦的一面,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,长期在一个行业里深耕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。” 投身社会,科普发声 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,造成医卫防护非织造材料及制品的严重紧缺,团队在靳向煜教授号召下,年初六就紧急集结,凭借自“非典”疫情以来积累的研发经验,迅速开展科研攻关,优化非织造成网技术,指导企业日产口罩400万只、防护服5万件,阻挡病毒快速传播,护航复工复学。“2020年正值寒假,学生都放假走了,校园里一片冷清,连平日里傲娇的猫儿见人都要贴上去。我们从大年初六集结后,一直到学生回来都坚持在岗位上。2022年团队4位老师连续驻校70余天,我向同事开玩笑说,我们进校的时候穿的羽绒服,出来后就穿短袖了。”回想起这些过往的经历,团队成员刘力老师平静而不乏幽默地述说。 团队利用科研特长积极开展社会服务,参编民用口罩、儿童口罩国家标准,主编《战疫之盾》科普专著,开展科普活动,让科学防疫知识深入行业、企业、校园和社区,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超1300万。通过团队努力,缓解了民众当时对于口罩短缺的焦虑,向大众发出了东华纺织的声音,充分体现出大“疫”当前时科研人、教育者的使命担当。而非织系的校友企业家们在疫情期间,更是积极向母校捐赠物资。他们离开母校十几年、二十几年,仍不忘母校对自己的培育之恩,仍感念着老师当年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。这也正是这支团队用“奋进之笔”书写的“满意答卷”。 据悉,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发挥新时代青年岗位建功行动的育人功能,团结带领本市团员青年建功立业,团市委开展了2022年上海市青年文明号寻访工作。这是自上海市青年文明号评选以来,首次面向学校系统开展寻访,全市学校系统共计55家单位获此荣誉称号。 |
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东华大学产业用纺织品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|
上海市松江区大学城人民北路2999号 东华大学 纺织学院楼3047室 |
邮编:201620 电话:021-67792264 |